找到相关内容902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本佛教是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

    佛法是佛教徒弘法的唯一依据,没有正见、思、语、正业、勤、正念、正定,就没有信;没有信,一切努力只能是南辕北辙。   人本佛教强调国法和佛法的圆融一致,在遵守国法的前提下大力弘扬佛法。 ...”?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浩劫的岁月裹,无数仅仅因信佛而惨遭迫害的事实已经给出了残酷的回答。而今,堂堂地作为人民一部分的佛教信众,作为人的佛教信众,不仅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做人的权利、做“人民”一分子的...

    王志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5079436.html
  • “东山法门”百丈怀海·《禅门规式》

    本应有的“大乘菩萨行”特质的衰微。   我们不妨以僧人的饮食为例。一般认为,佛教将“食”分为“受请食”、“众僧食”、“常乞食”三种,但最看重“常乞食”,以之为清净的“”,理由如下:1、福利群生,...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。佛教强调“人身难得”,“有生之本以食为。假粮粒以资形,托津通以适道”。因此,道信创建双峰山僧团,倡导坐作并重、农禅并举,使禅宗僧众由游方漂泊、衣食无着转向垦荒定居、自食其力,不仅...

    黄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2779488.html
  • 敦煌佛教典籍

    圣谛(有关人生的四种真理,即苦、集、灭、道)、八正道(八种正确的修行方法,即正见、思惟、语、精进、正念、正定)、三学(三门必修科目,即戒、定、慧)五蕴(构成众生的五项要素,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...此建有大菩提寺)一颗毕钵罗树(释迦牟尼成佛后改称菩提树)下,铺上吉祥草,在草上结跏趺坐。发誓:如果不得无上菩提(智慧)宁可粉身碎骨,也终不起座。经过七天七夜得冥思苦索,终于大彻大悟,成就“无上觉”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151082819.html
  • 早期佛教理性状态分析

      “八正道”是道谛的具体化,其内容就是八种灭除痛苦,证得涅槃的正确方法,包括正见(佛教见解)、思(远离贪执)、语、正业(正当行为)、(正当职业)、正治(修炼方法)、正念(集中精神)、正定(...一样的是人不是神,那个法力无边的西天佛祖,不过是信徒们神化出来的偶像超人。“如来”意为如实而来、证成觉,说明佛祖自己,也自认为是个凡人,只不过因为得到了正确的思考方法,他才得以悟出了佛教的许多道理,...

    刘福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2484584.html
  •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

    如实知。云何色集如实知?爱喜是名色集。如是色集如实知。云何色灭如实知?爱喜灭是名色灭。如是色灭如实知。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?谓八圣道:正见、志、语、正业、方便、正念、正定;是名色灭道迹。如是...想非非想处天的寿量是八万四千劫。   1.在色界结生的所缘,只是假设的业相。同样的在无色界结生的所缘,根据情况,是上二界的(业相)与假设的业相。   2.无想天的有情只有九法结生而生,因此称他们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3585057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现代意义

      (1)《大藏》第25卷,350页中。 (2)《杂阿含经》卷12,《大藏》第2卷,85页下。 (3) “八正道”为正见、思惟、语、正业、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(1) 参见《大乘玄论...坚实和有效的思想基础。   佛教认为,众生的身心活动不仅会给自身的生命带来果报,而且还会为生命生存的空间、环境带来果报,由此又把果报分为“报”和“依报”两类。所谓报是指依过去的业因而招感得的众生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2285458.html
  • 人间佛教:大众化而非世俗化

    正业、等圣道修持。宗教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宗教徒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自律性,如果宗教信徒为了个人利益而不能遵守其宗教本有的规定,这表明其信徒己开始走向世俗化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,在佛陀时代,特别是佛陀圆寂...才谈得上学佛。若人都不能做好,怎么还能去学超凡入圣的佛陀?”印顺导师认为,人间佛教是菩萨道,要具足信正见,以慈悲利他为先。人间佛教是大乘道,是从人间正行去修集菩萨行的大乘道,所以菩萨法不碍人生正行,...

    惟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085785.html
  • “心”的佛教之最终成熟

    只能生活于苦乐的分别执著中而烦恼不断。如果人们能开启理性的“般若”智慧,行“八正道”(指正见、思惟、语、正业、精进、正念、正定)⑥,便能悟达“中道实相”而获得解脱。   二、“心”的佛教...仙人处也);复以其法不至,进象山头,杂外道辈,为之苦行,日食麻麦,居六载而外道亦化,圣人乃自思之,曰:‘今此苦行,非解脱,吾当受食,而后成佛。’”②释迦牟尼当初的出家,并不是佛教意义上的出家,因为佛教...

    陈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425386649.html
  • 〈四教颂〉试解

    悲苦恼。佛陀如是说:   “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,大苦逼迫,乃至夺,下起忧悲   称怨,啼哭号呼:心乱发狂。当于尔时,唯生一受,所谓身   受,下生心受。” (杂阿含卷二大2, 120上)...也不是人,所以无我。   了知苦谛真义,可废弃外境,不贪于外缘,以养身。引论证苦:   “摩诃迦叶,晡时从禅定起入众中坐,赞说无常。诸一切有   为法,因缘生故无常。本无今有,已有还无,故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589825.html
  • 人间佛教,薪火相传

    还是“四念处”。四念处要起修,先决条件是“其见”而“直其行”。换句话说,要依八正道(其见:正见、思维。直其行:语、正业、)。还有,就算是要“法随法行”,也必不可少地要经过“亲近善士、多闻...责任。   印顺导师的思想,以及他治学的方法论,一以贯之,都来自“缘起”的观。由于深层的缘起观,使得他肯定佛陀教法的本质──“缘起”,以及衔接“缘起”与“性空”的中观深义。由此出发,出入古今中外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189873.html